近年来,南京作为全国综合医改、医养结合与社会办医的试点城市,持续发展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辅以政策红利,医疗基础资源有明显溢出优势,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局限和难点掣肘:一是布局分散与同质发展。南京已形成生命健康产业高地和医企合作、医学研究创新中心平台,但分布分散,集聚效应不足,导致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难以高效均衡配置,同质化竞争激烈。二是法规滞后与制度障碍。活跃的社会资本与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各个开放共享平台上的深度交融合作,催生出众多新的运行机制与合作模式,但带来监管难题与制度障碍也日益凸显。三是产业逐利与引导不足。卫生、科技部门和生命健康企业在医企合作方向筛选、医产融合运行模式构建、利润价值分配等方面亟待形成共识。四是合作粘性与转化不强。市转化医学研究院与生命和健康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在进入转化后期存在异地转化或企业买断等情况,急需在政府引导下,探索产业转化落地的新机制。
为此,我市应确立“政府引导、园区搭台、医企对接、同频共振”的理念,坚持“全局规划先行、聚焦重点推进、建强支撑体系”的思路,实现医疗健康服务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对接。具体构想是“663战略”:
一、精准把握六大重点合作发展方向。一是细胞治疗。支持医企合作开展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细胞存储中心建设试点。二是基因治疗。加速基因测序公司发展,推动基因工程药物研发,重点发展针对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药物。三是免疫治疗。建立恶性肿瘤免疫细胞治疗靶点库,研发精准细胞免疫治疗新技术,推进新型疫苗研发和产业化。四是脑科学研究。加快脑疾病、脑启发的人工智能研究,加快脑功能神经环路和类脑人工智能的研究与产业化。五是体外诊断。加快医学检验、药品检测等生物医药检验检测领域建设。六是高新仪器与材料。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新一代血管支架、骨组织人工修复材料等。
二、重点强化六大基础支撑。一是强化导向支撑。以临床需求为重点,以提高诊疗技术为目标,以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和建设第二轮临床医学中心为示范,力争至2025年建成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综合技术创新中心和1-2个部省共建中心,取得突破性项目课题与成果。二是强化平台支撑。搭建政府、高校、企业、医疗机构协调联动的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生命健康领域前沿理论与交叉技术协同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成生物技术、医疗康养、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与企业集聚的创新生态产业示范。三是强化智力支撑。在医疗机构层面上,建立一支汇聚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领域的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在市场产业层面上,建立战略咨询顾问,创业创新导师,基金投资融资和运营管理发展的综合性智库。四是强化生态支撑。瞄准细胞治疗、脑科学等尖端领域,以临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二次创新成果为资源富矿,促进创新、产业、资本三链融合驱动,持续构建医疗健康生态体系。五是强化教育支撑。推进医学院校创业创新教育,构建继续医学教育与创业创新新体系。六是强化制度支撑。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鼓励知识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保障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完善合规有效的分配与激励机制。
三、着力突出三个合作场景。一是重点发展健康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作用,结合医疗资源增量布局活跃、数据资源富集、融合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依托生物医药谷、国际健康城、国家健康大数据中心,升级医企合作产业园载体平台。二是支持医疗企业合作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支持转化医学研究院、生命与健康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医学科技创新机构,通过体制创新、跨业合作等方式,优先围绕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链条上的医疗集合持续发力,实现产业链整合、数字化转型。三是加大政府采购扶持推广力度。开通重点企业创新型医药、器械、设备纳入市级采购目录“绿色通道”,推广运用一批覆盖面广、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前沿医疗技术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