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南京市“4+4+1”主导产业体系中高端装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在整机制造、部分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领域形成优势,但对标国内、省内智能制造领先城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全产业链看,上中游韧性相对薄弱。企业数量和利润率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的自动化成套装备;上游关键零部件和特殊材料,利润率较低;核心部件、工业软件“卡脖子”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从关键节点看,平台规格待提升、效能待释放。2016年以来工信部先后批复了17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南京仅有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单位。平台多以高校主导建设,与企业供需对接不畅。对比深圳,富士康、华为、大疆等一批龙头企业均在布局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创新,南京的创新平台活力仍显不足。三是从企业个体看,运行成本压力依然较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以中小企业居多,对成本敏感,企业现阶段成本压力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装备企业处于制造业中游,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国际运输成本,海运、空运仓位短缺,部分航线价格上涨达2~4倍;用工成本,企业职工工资待遇持续提高,社保医保等费用相应增加,制造业熟练工与高端人才紧缺,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仍较为突出。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如下:
一、抓顶层设计促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推进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总体思路。基于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基础,建议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推进思路上,着眼于从构建完善产业生态的角度推进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在大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的基础上,重点推动智能制造领域顶尖科技人才、核心关键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的集聚、集成,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
二、抓重大项目招引促产业补链强链,研究编制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重点招引项目与企业名录。在摸清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建议协调工信、发改、科技等相关部门,明确南京未来阶段最有可能突破、最急需补足的产业链环节,编制发布重点招引产业项目与企业名录。根据名录,加快招引实施一批具有产业号召力的龙头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竞争力、影响力。
三、抓有限板块促产业集群壮大,研究优化和明确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集群发展空间布局。顺应现代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一般趋势,发挥南京现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空间集聚优势,建议明确江北新区、江宁区、栖霞区作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江宁区主打智能电网和机器人细分产业领域,江北新区主打行业成套集成装备细分产业领域,栖霞区主打智能测控装置与增材制造细分产业领域。市级层面推动相应细分产业创新资源、政策资源、服务资源向三大板块集聚。
四、抓政策引导促产业加速兴起,制定出台支持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跨越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着眼于构建完善南京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建议对标深圳、苏州,在掌握南京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现有政策及执行落实情况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南京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特别是鼓励南京制造业企业应用本地智能制造装备的市场端激励政策,打造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相契合的政策链、服务链。同时,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建议在全市目前“链长制”工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产业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在产业链工作中的作用,对全市八条重点产业链的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统筹考虑、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