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硅巷”经济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南京作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正在推动建设城市“硅巷”,推动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但是,随着创新主体的快速增多,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构建,对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的需求愈发强烈。我市“硅巷”建设中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全、空间创新机制不完善、主导产业优势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和对外交流合作欠缺等问题。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统筹协调
推进南京城市“硅巷”内涵式发展,聚力打造资源汇聚的创新综合体、配套齐全的创新活力区、市场运作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的创新推进器,加快建立和完善“硅巷”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硅巷”的“1+4+N”运行机制。“1”是指从政府层面构建统筹协调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重点探索战略决策机制、政策联动机制和跨区域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有效遏制区域分化,在推动“硅巷”联动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4”是指在各级主体探索建立“硅巷”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包括空间创新机制、战略联盟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知识产权转移机制。“N”是为保障创新生态体系的良好运转,各级主体建立保障机制,包括招商机制、孵化机制、决策机制、企业成长机制、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和服务机制。
二、创新空间利用,激活老城资源
在中观空间组织利用上,要突出差异化特征,激活大学园区,培育科创社区,探索与周边区域互动良好的新型园区发展模式。在微观空间组织利用上,适应创新主体需求,打造科技楼宇,嵌入联合办公空间、新型孵化器等众创空间,选择性开放校区、社区、园区,增加封闭性大院与城市的互动性。在土地利用上,重视工业用地的提质盘活和创新型产业用地供给等问题,合理规范相关存量土地的使用权限、使用年限、开发强度和二次市场行为。
三、打造服务平台,引领高质量发展
积极搭建科技发展、金融服务、人才支撑和综合服务“四大创新平台”,构建起从研发、孵化、转化到大规模应用的完整链条。在科技发展平台方面,要加快推进高校实验室和研究室资源共享利用,逐步建设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转移平台,探索建立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综合体,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生态品质和城市创新动力。在金融服务平台方面,建立起集“资源整合、融资服务、经营管理”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广泛筹集资金,加大对“硅巷”基础设施和入驻企业经营的投入和扶持。在人才支撑平台方面,贯彻落实“人才优先”战略,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做好人才职业规划、培育和激励工作,探索创新人才引育新机制。在综合服务平台方面,以建设“智慧硅巷”为落脚点,完善和延伸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速布局全维度、立体化、智慧型的南京“硅巷”服务支撑平台,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全过程“跟踪式”服务、快速响应的“限时式”服务、面对面的“零距离”服务和主动帮办的“超前式”服务。
四、建设创新湾区,打造示范样板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近期、中期、远期逐步布局,以全域创新为目标,实现老城有机更新和科教资源赋能有机结合。近期积极推动“南航秦淮创新湾区”建设,立足资源聚合、主体整合及功能复合,努力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加速构建“硅巷”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推动高校成果转化输出和高端价值溢出,赋能秦淮“硅巷”,辐射南京“硅巷”,最终实现创新资源浓度、创新主体热度、创新转化效度和创新服务质效的全面提升。
五、加强宣传引导,重视对外交流
加快宣传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落实专项经费,完善宣传工作体系。需整合资源,打造南京城市“硅巷”统一品牌,紧跟国际化步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招商资源储备、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南京城市“硅巷”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