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南京市政协十四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全面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新趋势,推动城市治理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成绩清单
2019年南京出台了《加快推进城市数字治理工作方案》,标志着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始向纵深推进。2021 年市委市政府1号文提出强化市域治理应用场景创新,并明确相应的行动方案,为数字化治理进一步增筹加码。
(一)治理框架有序拉开,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一是成立市大数据管理局,加强了数据管理和有关统筹协调工作,进一步提升数据资源的整合管理能力、开放应用能力、产业转化能力、安全保障能力;二是为数字治理工作建章立制,出台《加快推进城市数字治理工作方案》,编制《南京市“十四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制订《南京市政务数据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的《南京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为全市开展数据共享开放提供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三是组建市大数据集团,开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运用数字化手段治理城市、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和管理精细化程度的创新实践。
(二)新基建加快集聚,城市大数据平台已具雏形。一是强化网络、数字和运算基础,加快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治理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打牢底座;二是建设智慧南京中心城市运行与管理平台,加强公安、城管、交通、环保、气象、水务等40个部门城市运行数据的汇集与综合利用,实现对城市运行状况的综合、实时和直观展示;三是建成“城市之眼”智能感知系统,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相关技术获取动态多源数据,为城市运行监测提供了新型数据支撑。
(三)数字政府加快推进,运行质效全面提升。一是大力打造市政务数据中心、政务云计算平台、麒麟数据中心,政务数据中心为全市110个部门近1100个信息系统提供云计算资源,电子政务外网积极向街道、社区延伸拓展,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二是全力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不见面审批”服务品牌,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宁满意”工程,在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中,98.97%的事项实现了网上可办,95.35%的事项实现了“一网通办”;三是建立全市统一的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持续扩展居民、企业、政务和城市运行四大应用信息库,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汇聚、按需交换的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
(四)数据惠民初显成效,企业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一是深入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在全国率先开通掌上城市智能门户(“我的南京”手机APP),目前已汇聚近400项城市服务和600多万实名用户,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二是广泛开展多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宁归来”“生态眼”“阳光四季”一体化智慧云平台、不动产登记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181”应急管理平台、“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综治平台等基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教育等一批应用相继启动建设并投入运行,提升了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是汇聚整合人口、法人、经济、城市运行等海量数据,有效开展交通、环境等大数据综合分析、指挥调度,为智能交通运行、生态环境治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指挥等提供数据支撑,营造了安定有序、活力高效的城市发展环境。
二、问题清单
通过深入考察上海“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改革、杭州“城市大脑”建设、济南智慧“泉城链”模式、郑州“一件事”“一事件”专项考核的先进经验,学习借鉴广州、深圳、北京等外地特色做法,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梳理出如下问题与短板。
(一)顶层设计相对滞后,规划统筹力度不够
1. 战略性不够,整体性不足。围绕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前瞻性战略规划和总体解决方案尚未制定,整体架构和系统目标不够明确。
2.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全市统一的数字底座和智能中枢的能力有待加强,还不能充分为各领域的上层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3. 应用场景碎片化问题相对突出。各职能部门相对侧重独立系统的场景应用开发,由此带来碎片化问题相对突出,跨部门业务协同的应用场景较少,跟城市治理精细、高效、便捷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治理体系仍需完善,组织架构亟待优化
4. 跨层级联动有待加强。市级层面由于部分数据权限没有下放,致使基层无法利用数据实施治理,基层的动态数据也没有及时与市级实现上下联动,纵向垂管部门数据的横向跨部门使用难以实现全覆盖。
5. 跨系统兼容性不够。各个信息系统分属于不同职能部门主管,导致信息数据库缺乏清晰、明确和统一的建设、管理、运行标准以及网络技术协议,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差,难以发挥数据信息的即时和共享优势。
6. 跨行业复合人才匮乏。跨行业复合人才和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不足,产业化能力不强,对南京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不够。
(三)治理基础仍显薄弱,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7. 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出于对信息安全、公民隐私和规避责任的考虑,一些职能部门选择把丰富的数据信息封存起来,不愿或不敢与其他部门共享数据。即使开放共享了一些数据信息,也往往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和实时共用,以至出现一些滞后数据、错误数据、无用数据等,无法用于城市治理。
8. 相关数据标准规范亟待明确。缺少围绕城市运行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归集、加工和利用的标准规范,尚无可行的统一数据分层与数据脱敏处理程序规范,导致目前共享的数据可利用率低,数据重复采集、重复报送的问题仍未能有效解决。
9. 传统治理思维阻碍业务流程再造。部门之间观念理念存在差距,传统的思维方式还未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相较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职能转变、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较为滞后,整体智治水平有待提升。
三、建议清单
随着南京省会城市和特大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市要抓住数字化转型的“风口”,进一步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运用现代化的数字治理新理念,构建符合特大城市的数字治理新体系,形成引领全国的数字治理新模式,着力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群众办事愈加便捷,创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整体智治水平大幅跃升,城市各系统日常运行更为高效、协同、安全、韧性,奋力打造国内智慧城市标杆、国际数字治理名城。
(一)完善顶层设计,突出数字基建实现整体性治理
1. 集成建设南京“城市大脑”。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出台数字化转型高位规划,形成战略目标明确、总体架构科学、目录层级清晰的总体解决方案,推进数字化转型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创新。重点聚焦“城市大脑”,加速推进数据中台建设,统筹规划建设“物联、数联、智联”的共享统一城市数字底座,强化智能中枢的支撑作用,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加快建设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系统,推进国土空间、基础地形、城市建筑、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线的数字底图管理系统建设和信息备案,实现城市治理全要素共享“一幅图”。构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利用标准地址为统一信用根等方式,纳入建筑结构、物品标识、人员活动、车辆状态、设施设备运行等唯一性数据标识,实现城市治理全覆盖“一个码”。建设集城市运行态势全息感知和各类事件预警、分析、研判、决策、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层级“领导驾驶舱”,实现城市治理决策可视化“一面屏”。
2. 科学构建“城市神经系统”。借助物联传感、5G、区块链等技术建成智慧城市运行扁平化功能网络,依托人工智能构建高度覆盖、脉络清晰、全域感知、快速响应的“城市神经系统”。统筹布局重点区域、领域和行业的物联感知基础设施,科学部署视频图像、监测传感、控制执行等感知终端,完善实时动态多源的空天地“城市之眼”智能感知平台。强化网络基础功能,推动千兆宽带、5G基站等加快集聚,实现无线网络深度覆盖,全面建成高速泛在的光纤网络,加快推进IPv6改造和规模化商用,试点推进量子通信安全网络,建设“国家(南京)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
3. 系统整合各类场景应用。集成算力资源、数据资源,建好一站式应用场景开发在线服务工具体系,加快推进各系统和平台的有效接入,在全市域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实现“一网通办”。打造全市统一的“数字政府”门户和移动端应用体系,建成“一键万能”集成终端,实现各个分系统应用场景的一体协同。提升“我的南京”APP品牌价值,强化用户认证、支付管理、可信账户等方面基础能力,推进数字身份认证平台、统一支付平台、可信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打通各条线信息采集与推送接口,实现集成终端的数据一次采集、一键上传、自动流转、多方共享以及多渠道、多形式相统一的便民服务等综合功能。
(二)加强数据管理,突出开源共享实现多元化治理
4. 强化数据归集。按照“统一、规范、唯一”的规则,编制形成全市数据资源目录,优化数据交换方式和制度性归集流程,制定数据分层使用与脱敏处理规范,加快政务数据有序汇集协调共享。明确数字化管理部门职能,整体统筹政务数据、企业数据、社会数据以及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数据的汇集、开发与应用,确保实时汇聚传输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基层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数据有效对接分享。
5. 促进数据共享。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安全可信“数据链”通道,建立“政务数据上链、个人链上授权、社会链上使用、全程追溯监管”的数据共享模式,解决数据精准授权、可信传输的问题。建立纵向数据联动机制,做好与省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共享交换,推进垂管系统数据双向流转,完善市、区、街道三级数据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市对区、街道的数据反哺,将政务数据“还数于民”。建立数据共享使用反馈和动态更新机制,按照周期及时更新,并建立数据质量校核机制,持续提高数据时效性和共享使用质效。
6. 规范数据开放。依据国家数据开放指南,研究编制《南京市数据开放分级分类指导意见》,规范数据开放操作和开放流程,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目录,实施分年度数据开放计划,深化统一开放平台建设。以省市共建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系统为枢纽,在交通、医疗、教育、物流等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数据开发应用,引进和培育优质企业、优势资源、优秀人才,发展数据市场和算法市场,发挥数据资本作用,支持市大数据集团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市场(如数字交易所),促进数据产业集群全业态协调发展。
(三)深化数字应用,突出惠民便民实现全方位治理
7. 深化“数字政府”服务。以“用一个APP畅享全市政务服务”为目标,统一移动终端入口,推进流程再造,加快所有线上政务APP的整合接入,做到“我的南京”APP一个端口实现所有功能,简化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政务服务领域向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领域拓展,围绕群众“医、食、住、行、文、教、旅”各方面,企业经营的全周期、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以及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等需求,聚焦高频事项,打造一系列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用的标杆应用。推进政务服务自助终端集约化、智能化建设,拓展自助终端进社区、医院、养老院、商圈、银行、学校等,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入驻自助终端,并实施100%统一预约服务,实现时段精准预约、排队状态提醒、预约优先办理。
8. 加强“数字社会”建设。对旅游景区、医院、图书馆、商圈、农贸市场等和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场所,进行数字化提升,并同步宣传推广公共场所数字服务内容,让群众充分享受数字化服务体验,切实感受数字化转型红利。提升公众数字素养,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做好关键场景、主要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适应性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产品和服务。
9. 创新“数字基层”治理。加强数字赋能多元化基层治理,将独立的“网格+党建”“网格+警格”“网格+安全”“网格+小区”等各类系统平台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一网通办、一键万能”。充分利用“网格+”的数据溯源功能,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惠及每一个基层群众。优化社区智慧服务,上线运营“智慧家园”平台,重点关注智能门禁、高空抛物监测、非机动车智慧充电站、智能化垃圾分类厢房等智慧应用。
(四)培育数治生态,突出制度建设实现常态化治理
10. 完善组织保障和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三级贯通的数字治理中心实体化运行机构,发挥数据汇聚、联席指挥、平战结合、多级联动、辅助决策功能,实现多维度精细化治理。分年度确定重点项目,加大专项资金统筹力度,强化各级财政预算等要素保障,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适时制定《南京数字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等相关地方性法规,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制订数据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和数据资产评估等方面的标准,推进《自然人主数据规范》《法人主数据规范》《政务数据安全管理指南》等南京市地方标准发布实施,防止因各部门技术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上下左右互联互通。
11. 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建立数据安全运营监管平台,形成集数据安全态势感知、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对、区块链信用溯源、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管等为一体的数据安全管理系统。贯彻落实新出台的《数据安全法》,研究制定《南京市政务数据安全规定》,落实数据主管单位、数据使用单位责任,建立完善安全审查和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实现数据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数据可追溯、可定位。出台措施加大对涉密信息和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窃取、收集买卖转移等侵权行为,做到既运用好各部门、各条线数据资源,打破数据壁垒,又充分保护数据安全,防止造成对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的侵害。
12. 建立人才培养和考核监督机制。以校(院)地共建、定制培育等方式,培养具备数字转型理念、熟悉政府管理流程与基层治理需求,能够运用数字化方式推动治理能力提升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探索设置政府部门“首席数据官”,完善数据专管员制度,建立专家定期评估机制,杜绝浪费数据和滥用数据等行为。将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对各区的数字化转型效能进行评估,促进形成业务数字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服务业务化的闭环态势,构建起城市数字化精准治理和多元共治的监督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