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政协
用户名
密 码
标准版
个人主页
登录
重置
首页 > 建言立论 > 建议案
关于抢抓消费新机遇 培育消费新动能举全市之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案
[发布日期: 2021-09-17]   本文已被浏览过: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次   字号:

2021916日南京市政协十四届四十五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扩大内需战略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抢抓消费新机遇,培育壮大消费新动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现状和优势

(一)消费基础扎实。2020年南京实现GDP1.48万亿元跻身全国十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3亿元居全国第八位,人均消费居全国第一位,城市商业魅力指数居全国第八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仲量联行发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南京居全国第九位,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秦淮区夫子庙商业街荣获“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称号。

(二)消费潜力深厚。“十三五”南京商贸流通业年均增长7.3%,商贸流通成为我市服务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除房地产外批发零售在服务业税收中贡献度第一位。拥有苏宁、苏果、德基、五星、中石化南京公司五家零售额超100亿元批零龙头企业,2020年新增批零住餐限上企业1500家,新增市场主体28万户。网络零售额5440亿元增长29%,外贸进出口额5340亿元增长10.6%,增长贡献居全省第一。

(三)消费商圈成熟。以新街口核心商圈为重点,百家湖、河西、夫子庙、江北新区商圈体系基本形成。新街口“中华第一商圈”驰名中外,销售额超40亿元百货购物中心超过四家,德基广场位居商业综合单体销售全国第二。一批亚太首店、全国首店和特色品牌落地南京,新街口商圈已集合300余家首店品牌。形成了新街口、夫子庙、老门东、南京1912夜间经济集聚区。

(四)消费环境优化。2019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南京居第六位,2020年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新100条”,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成为全国标杆。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新消费推进办公室,相继出台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消费行动十条措施等政策,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问题和不足

(一)消费场景建设不够完善。一是商业网点规划不够完善,重点商圈产业规划、城建规划谋划不足,消费场景建设滞后。二是新街口商圈机制体制、升级改造存在差距,百家湖、河西、夫子庙、仙林商圈发展不够充分。三是高品质消费场景较少,户内外联动商业街区、品质外摆较为缺乏,夜间消费整体水平偏低。

(二)消费文化赋能不够彰显。一是消费资源与历史文化、城市景观联动开发不够充分,文化资源向消费贡献有效转化率较低。二是城市品牌传播在网络媒体运用、历史文化演绎方面比较薄弱,网红打卡地丰富度指标排名相对落后。三是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不足,教育培训、健康养老产业消费发展滞后。

(三)消费创新供给不够丰富。一是实体零售业数字化转型较慢,体验型、沉浸式消费业态比例不高。二是知名品牌资源集聚度存在差距,高端品牌、优质服务供给不足,传统百货购物中心趋于老旧。三是消费创新支持政策相对滞后,对电子商务发展以及对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支持力度不够。

(四)消费促进机制不够健全。一是促进消费增长力度较小、投入资金较少,对市场推动作用、对企业吸引力相对较弱。二是在财政土地、消费金融、城市更新、大型活动审批管控等方面缺乏引领性扶持政策。

三、对策和建议

(一)提升消费场景品质,营造新型消费空间

1. 构建新型消费商圈。一是完善商圈规划。修订南京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新型消费商圈规划,推进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交通规划有机衔接。立足“一核三极”推进新街口商圈提档升级规划尽快通过评审并付诸实施,推进江北新区、紫东地区、南部片区制定新型消费商圈发展规划。二是升级核心商圈。探索建立新街口商圈跨行政区管理协调机制,建立由市领导挂帅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核心区广场改造,扩大步行街范围,推进地面、空中、地下互联互通,聚焦地面立面绿化、美化、亮化品质提升;支持创建离境退税示范街区,探索设立城市候机候车楼,提供机场、高铁站直达巴士和行李托运服务。三是构建商圈体系。推进百家湖、河西、夫子庙、仙林四个都市商圈提档升级,推进江北新区、紫东地区、南部片区三个新型商圈规划建设,打造具有全新消费空间、新兴业态模式的未来商圈体系样板;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依托高铁构建两小时三亿人“轨道上都市消费圈”。

2. 打造都市消费廊带。一是“六朝水韵”都市休闲带。以夫子庙为中心,沿内外秦淮河打造“U”形城市休闲带,延伸“夜游秦淮”游船线路。二是“城南记忆”商旅文示范带。依托老城南加快老门东、熙南里提档升级,推进戏院里、西湖里、门西数字街区建设。三是“紫气东来”经典文旅走廊。联动园博园、栖霞老街、栖霞山文旅景区、欢乐谷,持续举办“秋栖霞”红枫艺术节。四是南部新城超级文化廊带。结合机场跑道公园、第二历史档案新馆、南京博物东院项目建设,突出文旅与数字内核,打造文化消费新地标。

3. 建设特色消费街区。一是示范步行街区。发挥夫子庙全国示范步行街引领作用,推进老门东、南京1912、百家湖1912省级高品位步行街建设,带动熙南里、银杏里、D9街区、高淳老街提档升级。二是老字号精品街区。推进老字号振兴计划和南京精品发展计划,鼓励发展新国潮、新国货,在夫子庙、长江路、太平南路区域构建老字号保护传承创新机制。三是艺术潮玩街区。围绕南大、东大、南艺周边街巷,融合高校后街艺术、科创、美食、休闲特色资源,构建一批充满时尚活力艺术潮玩街区。四是历史文化街区。长江路彰显文博场馆、地标景点历史文脉,太平南路打造“民国第一街”风情记忆名片,颐和路突出文化博览、时尚美食相交融,构建一批融合特色主题、人文价值历史文化街区。

(二)扩大消费文化彰显,促进消费融合发展

4. 塑造文化消费品牌。一是发掘博爱之都、文学之都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推动文化与商业、旅游等多业打通,把文艺元素植入商圈、街区设计,实现艺术、空间、商业、人文多元链接融合。二是推动文物、非遗传承走进重点商圈、特色街区,加大金陵传统文化、非遗技艺与商贸旅游结合,打造南京文化品牌云展中心,把明城墙塑造成南京文化独特标识。三是用足人文资源,讲好古都故事,通过规划统筹将区域文化、景点民俗、夜间经济串联组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旅消费产品并产生经济价值。

5. 构建文化消费平台。一是持续举办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论坛、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活动,打造常态化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依托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建设南京文化国际体验区和国际友谊公园。二是承接上海会展溢出效应,将南京国际消费节、文化艺术节、秦淮笪桥灯会办成标志性节庆活动,继续办好全球服务贸易大会、亚太户外展览等展会活动。

6.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一是深化国家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支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省级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区,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园集聚发展。二是推进中山陵—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打造世界级文旅目的地,推进牛首山文旅区创建5A级景区,依托红色文旅资源推进江北新区红色广场、高淳西舍红色基地建设。三是深化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引进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办好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提升南京国际马拉松影响力,推进国家冰雪极限运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消费。四是引进培育国内外音乐节庆活动,持续办好咪豆音乐节、南京森林音乐会,做大“南京喜事”“明月印中华门”等实景演出,争取中国戏剧梅花奖剧目终评地永久落户南京。

7. 培育夜间消费动能。支持创建国家、省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持续打造“夜之金陵”品牌,开展网红打卡、沉浸体验场景评选活动,支持金銮巷、羊皮巷、高校后街打造夜间经济街区。积极发展“夜游、夜购、夜食、夜读、夜赏、夜秀、夜娱、夜动”八大系列活动,依托新街口、长江路、水街策划系列电影、演艺、非遗夜间文化主题活动,围绕夫子庙、老门东、熙南里推出夜间消费集市。依托新街口、河西商圈中心高层楼宇群,重新打造新街口、河西商圈升级版灯光秀。

(三)强化消费创新引领,加快消费能级提升

8. 打造数字消费新业态。一是建设数字应用新场景。建设幕府电商小镇、星拓互娱直播小镇,鼓励企业运用社交媒体、线上平台,打造无接触购物、无人客服、无人停车场新场景。二是引导数字产品新体验。支持发展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开展线上运营,支持发展在线教育,推动各类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发展智慧医疗,鼓励药品零售企业拓展线上业务,支持发展智慧体育,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网上赛事新业态。三是推广数字销售新模式。布局建设全息投影、裸眼3D等“科技+消费”落地场景,深化电商企业与商贸企业合作,实现“实体展示体验+即时线上交易”服务功能。

9. 构建高端消费新矩阵。一是发展总部经济。聚焦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引进一批具有高端要素配置能力的总部型企业,鼓励头部企业在宁设立全球总部、区域总部。二是发展首店经济。制定首店认定标准,开通首店服务绿色通道,支持知名品牌设立全国性、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和体验店,开设直营门店和生产工厂。三是发展时尚经济。办好南京国际创意设计周、南京国际手造节,打造时尚展示发布平台和创新中心,支持定制服务发展,鼓励5G+、拓展视觉+、人工智能+等信息消费,发掘探索“新产品、新消费、新物种、新职业”,重视外籍人士、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群体消费服务供给。

10. 建设国际消费新通道。一是加快陆海空枢纽港建设。国际空港重点提升国际航班到达能力,塑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深水江港重点提升“公水铁”多式联运水平,巩固通江达海能力;高铁陆港重点构建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形成高铁综合枢纽。二是拓展中欧班列资源。开行更多班列线路、特色班列,通过“班列+产业园”“班列+自贸区”“班列+跨境电商”,推进运贸一体化发展。三是深化自贸区改革。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打造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吸引外溢消费的本地市民实现回归,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国外游客在宁消费提供便利。

11. 探索消费金融新模式。一是争取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鼓励企业参与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对消费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大投入。二是支持创新消费金融服务。拓展消费信贷、信贷担保业务,鼓励银行、保险、银联提供财产保险、金融支付、品牌推广服务。三是探索消费年金制度。开展消费年金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优化离境退税服务,探索建立免税店内快速退税通道。

(四)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加强消费生态支撑

12. 优化消费促进支撑。一是探索评选设立市级文旅消费示范区、体育消费示范区、夜间消费集聚区、示范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鼓励有条件的行政区在规划建设、制度保障、政策供给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强化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完善消费者投诉快速处理机制、小额争议快速认定先行赔付机制,探索建立跨境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三是落实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自律承诺,实行企业信用与市场准入、政策优惠、政府采购挂钩,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重点行业侵权约谈机制、缺陷产品强制召回机制、严重违法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13. 优化消费政策支撑。一是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制定休闲外摆、户外促销、节庆活动的准入机制、安全规范、管理要求标准化流程,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二是制定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为老旧商业综合体更新改造提供法律依据。三是探索优化商业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加大文化体育建设项目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对符合规定企业按基准地价70%确定土地价格,对消费企业按“一般工商业电价下调10%”确定价格。

14. 优化消费运行支撑。一是各行政区、各相关部门应尽快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研究制定本区域、本部门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二是探索建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指标体系,与第三方机构共同研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统计考核标准;探索建立反映消费市场总规模指标体系,研究涵盖服务消费、新消费统计分类和统计监测标准,建立消费领域大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机制。三是倡议发起并探索建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联盟,构建城市联动机制和核心区域结对交流机制;由夫子庙管委会牵头,探索定期召开“全国示范步行街”联席会议;由新街口商圈企业联盟发起,探索建立主要城市核心商圈定期观摩交流机制;借助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探索组建都市圈城市消费联盟和企业联盟。

上一篇: 关于推进我市智慧医疗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的建议案
下一篇: 关于南京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建议案
[关闭窗口]
南京政协
南京市政协 主办单位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
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支持单位
苏ICP备05004952号-7
您是第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 位浏览者